《黃帝內經》中的養生篇共分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個季節,每個季節都有相應的養生方法,以保持身體健康。其中,春季養肝,夏季養心,秋季養肺,冬季養腎。此外,四季都要養護脾胃,返璞歸真。只有遵循了這些方法,才能一年無病,安全度過四季。這是因為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,圣人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春天和夏天養陽,秋天和冬天養陰,與萬物的生長發展相協調。如果逆行陰陽,就會損傷身體的根本,破壞身體的真實狀態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成和死亡的根本,違背陰陽的變化會導致災害的發生,而遵循陰陽的變化,則可以保持健康,預防疾病。所以圣人不是在病情發生后治療,而是在病情未發作之前進行治療,不治已經混亂的情況,而是在混亂未發作之前進行治理。這就好比渴了才去挖井,打斗了才去鑄造兵器,已經晚了。魏文王詢問名醫扁鵲哪一位醫術最好時,扁鵲回答說,長兄最好,并汪是次之,而他最差。文王再問為什么他最出名,扁鵲解釋說,長兄能夠在病情發作之前消除病因,但一般人不知道他的治療方法,所以沒有名氣;而他治病是在病情嚴重時進行,一般人都看到了他的針灸和用藥,所以認為他醫術高明,因此名氣響遍全國。這個故事說明了中醫的“治未病”觀念,即預防優于治療的科學思想。《黃帝內經》中也提出了“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”的觀念,即最高明的醫生不是治病的,而是預防疾病的,說明中醫歷來注重預防。面對現代疾病的復雜性以及亞健康的普遍存在,中醫的養生保健方法無疑是最適合的。簡單來說,《黃帝內經》中的“上醫、中醫、下醫”可以理解為現代中醫學中的養生學、保健學和醫療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