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居順應四季是非常重要的。一年分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個季節,人體生活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,應該根據自然界的變化適當調節自己的起居規律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中指出:“春天,人們應該夜晚早睡早起,在戶外散步,放松頭發和身體,以促進精神的產生;夏天,人們應該夜晚早睡早起,不要厭惡陽光,保持心情平和,避免生氣;秋天,人們應該早晚睡早起,與雞一起醒來,這樣可以保持心情安寧,緩解秋天的肅殺之氣;冬天,人們應該早睡晚起,等待日光出來,保持神志隱藏,若有所思,若有所得。”這些都強調了起居順應四時的重要性。
飲食順應四時也非常重要。唐代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中說:“春天要少吃酸味食物,多吃甘味食物來滋養脾氣;夏天要少吃苦味食物,多吃辛味食物來滋養肺氣;長夏要少吃甘味食物,多吃咸味食物來滋養腎氣;秋天要少吃辛味食物,多吃酸味食物來滋養肝氣;冬天要少吃咸味食物,多吃苦味食物來滋養心氣。”此外,四時食物的選擇還要注意食物的寒熱溫涼四性與臟腑的關系。元代忽思慧在《飲膳正要》中說:“春天氣溫宜多吃麥類食物來降溫,夏天氣熱,宜吃豆類食物來涼爽,秋天氣干,宜吃麻類食物來滋潤,冬天氣寒,宜吃黍米,以溫暖身體。”選擇四時食物時,要根據食物的性味和個體的陰陽偏盛來選擇和搭配食物。
情志順應四時也非常重要。人的精神活動要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改變。關于情志順應四時的思想最早可見于《內經》中的《靈樞·本神》一節,其中提到:“因此,智者養生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,適應寒暑,和諧喜怒,安居處,調節剛柔,如此才能避免邪氣侵害,長壽健康。”春季是生發季節,天地萬物萬物蓬勃生長,情志要內斂,不要生氣,保持“生而勿殺,予軸而勿奪,賞而勿罰”的狀態,思想和身體要舒暢自然、放松、活潑、充滿生機,以“使志生”。夏季是繁榮季節,天地萬物生機盎然,情志要愉悅,不要急躁發怒,要保持喜悅的心情和舒適的精神